添加煙酸對泌乳中期奶牛產奶性能的影響
石河子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孫國君 沙磊
克拉瑪依市綠成公司奶牛場 阿玲 陸良 李明強
煙酸又名尼克酸,屬B族維生素,是兩個重要輔酶煙酰胺腺嘌呤二核甘酸(NAD)和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的成分,在動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傳統理論認為反芻動物瘤胃微生物可以合成足量的煙酸來滿足其代謝和生產需要,而近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在高產奶牛13糧中添加一定量的煙酸可顯著提高奶牛產奶量(2.3% ~11.7%)和乳脂率(2.0% ~13.7%),且對奶牛酮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奶牛妊娠后期和泌乳早期階段,此后繼續添喂煙酸是否能取得同樣效果,還未見有關研究報道。本試驗旨在通過對奶牛在泌乳中期補加煙酸,測定奶牛產奶量、乳脂率的變化,觀察其應用效果,從而為奶牛生產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牛選擇與分組試驗在克拉瑪依市綠成公司奶牛場進行,選擇體重、胎次、泌乳月、產奶量及生理狀況相近且處于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12頭,隨機分為對照組、試驗1組和試驗2組,每組4頭,試驗?;厩闆r見表1。
表1 試驗?;厩闆r
頭數 體重(Icg) 胎次 泌乳月 產奶量(Icg) 乳脂率(%)
對照組 4 571。6 5.25 4.2 22.57 3.11
試l組 4 568.3 5.00 4.3 23.25 3.07
試2組 4 576.4 5.15 4.2 23.63 3.13
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試驗1組和試驗2組在基礎日糧中每牛每日分別添加煙酸3g和6g,煙酸在奶牛精料補充料中混合均勻后飼喂。試驗期4o d,其中預試期5 d,正試期35 d。煙酸購自石河子大學飼料添加劑廠,含量98% 。
1.2 飼養管理試驗牛均為舍飼飼養,在同一牛舍內由專人負責飼養管理。每天飼喂2次,擠奶2次,自由活動,供給充足清潔飲水,其他管理措施按該場常規方法進行。
1.3 試驗El糧基礎13糧組成為:奶牛精料補充料按奶料比約3:1的比例供給;每頭每天飼喂玉米青貯20kg、啤酒糟4kg、蘆葦干草2kg。精料補充料組成及營養水平見表2。
表2 精料補充料組成及營養水平
含量 含量
原料組成
玉米(%) 57.0 大豆粕(%) 2.0
麩皮(%) 10.0 棉籽粕(%) 10.5
向日葵粕(%) 14.0 磷酸氫鈣(%)1.5
石粉(%) 2.0 食鹽(%) 1.0
礦物質添加劑(%) 1.0 小蘇打(%) 1.0
營養水平
NND 2.07 產奶凈能(MJ/kg)6.49
粗蛋白質(%) 15.83 鈣(%) 1.09
磷(%) 0.58 粗纖維(%) 5.17
1.4 測定指標 產奶量、乳脂率、精料消耗量。產奶量每隔5 d測定一次,同時在試驗開始及結束后對奶牛乳、尿中的酮體含量進行檢測。
1.5 數據統計分析數據處理采用SA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煙酸對奶牛生產性能的影響 試驗期內產奶量、乳脂率及奶料比(產奶量/精料)見表3
表3 煙酸對奶牛生產性能的影響
日均產奶量(kg) 乳脂率(%) 標準乳 (kg) 奶料比
對照組 21.84 3.14 19.02 2.73:1
試1組 22.27 3.12 19.33 2.78:1
試2組 23.14 3.17 20.26 2.89:1
由表3可見,在35 d試驗期內,對照組、試驗1組和試驗2組的日標準乳平均產量分別為19.02、19.33 20.26 kg,試驗1組和試驗2組比對照組分別提高1.63%、6.52% ,差異不顯著(P>0.05)。對照組、試驗1組和試驗2組的乳脂率分別為3.14%、3.12%、3.17%,奶料比分別為2.73:I、2.78:I、2.89:1,各組間乳脂率、奶料比差異均不顯著(P>0.05)。
2.2 酮體檢驗根據奶牛乳、尿中的酮體與亞硝基鐵氰化鈉在堿性環境中呈紅色的原理,在試驗前后對試驗牛乳、尿中的酮體進行檢驗,被測樣品均呈陰性。
3 結論與討論
3.1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泌乳中期奶牛日糧中添加煙酸對奶牛的產奶量、乳脂率及奶料比均無顯著影響。而據有關報道,在奶牛產后120 d內,每日飼喂煙酸6g,可使產奶量提高II.9% ,因此在泌乳中期給奶牛添喂煙酸其效果遠不如泌乳早期。其原因可能是奶牛在泌乳早期常處于能量負平衡狀態,奶牛分娩后由于采食量下降、日糧組成改變及由此引起的瘤胃微生物群體改變等因導致日糧中供應的和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煙酸減少,造成奶牛所需煙酸缺乏;而在泌乳中期,奶牛瘤胃微生物群體穩定,泌乳量逐漸下降,奶牛依靠飼料和自身合成的煙酸可滿足代謝和生產的需要,因而在奶牛泌乳早期添加煙酸的效果顯著高于泌乳中期。所以給奶牛添加煙酸要考慮產奶量泌乳階段及飼料條件等因素,不應盲目添加。
3.2 本試驗由于條件所限,未能進行整個泌乳期的全程試驗,試驗期較短,繼續延長試驗期或增加煙酸喂量,效果如何,尚需作進一步試驗研究。
經測定,所有飼料的脲酶活性均在0.07~0.38之間波動,低于國家飼料衛生標準(O.40),CPWD的脲酶活性低于M,EPWD的脲酶活性低于CPWD和M,但差異均不顯著(P>0.05)。表明調質、膨脹、制粒等加工工藝對脲酶都有一定的滅活作用,經這些工藝處理的飼料將有利于植物性蛋白質的消化和利用。
3.3不同加工工藝對飼料一些物理特性的影響見表8
表8 不同加工工藝對飼料一些物理特性的影響
日糧 硬度 分化率(%) 淀粉糊化度
M 100 10.2±1.5
CPWD 14.8±2.15 14.2±1.02 33±2.6
EPWD 19.5±1.99 10.2±0.05 48±9.4
注:同列肩注不同表,下差異顯著,p<0.05;大寫字母不同表不差異極顯著,p<0 01:
從表8可看出,EPWD的硬度比CPWD的硬度大4.7牛頓,差異顯著。CPWD的粉化率是14.2%,EPWD的粉化率是1O.2%,CPWD粉化率比EPWD大4個百分點。這說明經膨脹工藝加工的飼料其物理性質發生了變化,即硬度和牢固度(用粉化率來表示)增加。
3.4 不同加工工藝對飼料淀粉糊化度的影響見表8。從表8可看出,M的淀粉糊化度為1O.2%,CPWD的淀粉糊化度是33%,EPWD的淀粉糊化度是48% ,M與CPWD、M與EPWD、CPWD與EPWD相比差異極顯著。表明調質、膨脹等加工工藝能增強淀粉的糊化度,將有利于淀粉的消化吸收。
4 討論
4.1 粉料通過普通制?;蚺蛎浿屏?,粗纖維含量有降低飼料中粗纖維含量和提高無氮浸出物含量的趨勢,對其他常規成分影響不大。普通制粒、膨脹制粒使總氨基酸量降低主要是由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降低引起的,但差異不顯著。這說明適當的溫度、蒸汽、濕度對飼料中的成分有一定的影響。
4.2 試驗用所有飼料均未檢測出沙門氏菌,符合飼料衛生要求。經膨脹處理后的飼料其大腸桿菌數、細菌總數減少,這有利于減少乳豬、仔豬下痢。同時脲酶活性降低,增加了植物蛋白在乳豬、仔豬體內的消化利用率,降低了植物蛋白對乳豬、仔豬腸壁的刺激作用。
4.3 經膨脹處理后,飼料中一些物理特性得到改善,如硬度增加,粉化率減少,這將有利于減少飼料的浪費。淀粉糊化度的提高,使淀粉的消化利用增加。
4.4 本項研究表明,膨脹制粒工藝,如控制適度的加工參數,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飼料的理化性質,改善仔豬對飼料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從而改善仔豬生產性能,提高經濟效益。